| |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最北端,秦晉蒙三省區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地帶,東與山西省保德縣、河曲縣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阡陌相通,西、南與神木縣地土相連,萬里長城橫亙東西,九曲黃河環繞于斯,黃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這里輝映,長城文化和黃河文化在這里融合,素有“黃河金三角”之美譽。全縣總面積3229平方公里,轄14個鎮、2個農業園區、4個便民服務中心,207個行政村,總人口24.78萬。境內煤、水等優勢資源蜚聲中外;海紅果、黃米等農特產品譽滿全國,尿素、金屬鎂等化工產品名揚四海,是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是國家規劃的陜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和省直管縣試點,也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百強縣。
府谷歷史悠久,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們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時設置富昌縣,公元910年(后唐天佑七年)改設府谷縣,迄今為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榆林市建縣最早、歷史最長的縣之一。1947年府谷解放后,屬晉綏邊區;1950年歸榆林專區;1958年與神木縣合并,1961年分縣至今。
府谷人杰地靈,歷史上涌現出巾幗英雄折賽花、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嘉胤等英雄人物。府谷是革命老區,自從1926年8月建立黨的組織以來,這片熱土孕育了趙博、高克亭等大批革命志士,留下了抗日英雄馬占山光輝的戰斗足跡。府谷文化底蘊深厚,黃河與長城在這里交匯,黃土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融合,府州古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人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地方文化豐富多彩。
府谷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20多種,特別是水豐煤富,區域年水資源總量5.91億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儲量200億噸,高嶺土探明儲量3.59億噸、居全國之首,資源組合配置好,開發建設條件十分優越,是陜西省規劃建設的煤電化載能工業園區,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西煤東運”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
府谷交通便捷暢通,神(木)-朔(州)、準(旗)-神(木)、準(旗)-朔(州)鐵路穿境而過,神府、府店、府準、野大、邊府等干線公路與周邊地區路網銜接,大石一級等一批由地方投資興建的高等級公路正在建設,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府谷夏、商為要服地;西周為荒服地;戰國時期屬魏國,為固陽榆中地;秦為上郡地;西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在今府谷縣曾設西河郡郡治和富昌縣治,遺址在今古城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為匈奴所據;隋為榆林郡銀城縣地;唐朝時設府谷城,為鎮;五代后唐天佑七年設府谷縣,后漢初升永安軍;宋朝設麟府路、府州、府谷縣;為路、州、軍、縣治。元為府州、領府谷縣;明、清仍為府谷縣、明朝曾在府谷孤山設延綏右衛;民國時為府谷縣,解放區為神府特區、府谷縣;1947年11月,成立府谷縣人民政府,歸晉綏邊區領導;1949年6月改屬陜甘寧邊區;1958年12月與神木縣合并,1961年9月與神木縣分治至今。
據考古資料,遠古時期,府谷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內發現的最早的有據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遺址。新莊子遺址(位于廟溝門鄉新莊子村)屬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3000年),連城峁遺址(位于廟溝門鄉連城峁村)屬于仰韶龍山文化(前2800年~2300年),朱家灣、橋溝北蓋峁、大、小石堡遺址屬于龍山文化。
夏、商時期(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內。
西周(前11世紀~前770)屬固陽榆中地,為荒服,屬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前770~前475)仍為白翟地,屬晉國。(一說為林胡族地)。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為固陽榆中地,屬魏國,后屬趙國。
秦(前221~前206)為上郡地。
西漢(前206~23)設富昌縣(府谷縣東北部及準格爾旗南部),屬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縣,東漢(25~220)撤銷,轄地并入平定縣(準格爾旗南部及府谷縣西部)。
魏晉時期(220~420)為匈奴地。東晉屬赫連氏大夏國(都城在今靖邊縣白城子)。
北魏(386~534)為五原郡固陽并永安郡地。
北周(557~581)為銀城縣(今神木縣北部及府谷縣地)地。
隋(581~618)為銀城縣地。開皇十年(590)在北部復設富昌縣,南部仍屬銀城縣。
唐(618~907)屬麟州。初為府谷鎮,開元以后縣地分屬銀城、新秦二縣。
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升鎮為縣,八年(911)升府州領府谷縣。不久,因遼國侵擾遷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縣城。后漢初升設永安軍,乾佑元年(948)仍設府州,周顯德元年(954)復設永安軍。
宋(960~1279),仍為府州,領府谷縣;兆诔鐚幵辏1102),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1115),賜郡名榮河,又改為保成軍,置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屬河東路,以其地處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割讓麟、府、豐三州與西夏。紹興九年(1139),夏人陷府州。
金貞元(1153~1155)以后,從西夏收復。正大三年(1226),復設府谷縣,增設建寧縣(故城在府谷縣西北七十里)。
元(1206~1368)初,復建府州,領府谷縣。至元六年(1269),州廢,并建寧縣入府谷縣,隸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一說州、縣俱廢(雍正本《陜西通志》)。
明(1368~1644)為府谷縣,屬葭州。洪武六年(1373),廢。十三年(1380)復置縣,屬延安府葭州。
清(1644~1911)仍為府谷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屬榆林府。
民國時期為府谷縣。元年(1912),廢府制歸省直屬。二年(1913),設陜北觀察使,因屬陜北觀察區。三年(1914),改屬榆林道。十五年(1926),廢道制,復歸省直屬。二十五年(1936)歸陜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縣境南部,1933年開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據地,逐漸擴大到原國民黨縣政府統治的大堡、鎮羌、天平等聯堡。1935年3月,成立府谷縣革命委員會,歸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領導。
1936年2月,成立神府東北辦事處。4月15日,撤銷神府東北辦事處,成立神府特區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統轄府谷縣城以南及神木縣、榆林縣、佳縣的部分地區,與國民黨統治的府谷縣并存。
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區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改為神府特區蘇維埃政府,屬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領導。7月,神府特區蘇維埃政府改為神府縣政府(屬于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與國民黨統治的府谷縣并存。
1941年9月,神府縣由陜甘寧邊區改屬晉綏邊區代管。
1947年11月,成立府谷縣人民政府,屬晉綏邊區政府領導。
1948年1月,麻地溝解放后,府谷縣黃甫川以東地區,內蒙古十里長灘一帶及山西省河曲縣部分地區于3月合并,組成河府縣(縣府設在麻地溝),歸晉綏邊區政府領導。9月,河府縣撤銷,歸還府谷原屬地。
1949年6月,改屬陜甘寧邊區政府榆林分區。
1950年5月整編時,撤銷神府縣,其轄地分別劃歸府谷、神木兩縣。府谷縣歸屬陜西省榆林專區。
1958年12月,府谷縣撤銷,其轄地劃歸神木縣?h委、縣人委設在神木縣城關,隸屬仍舊。
1961年9月,恢復府谷縣建置,隸屬仍舊。
1968年3月,府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屬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
1981年12月,恢復府谷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至今。
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北緯38度42分至39度35分,東經110度22分至111度14分,地處秦、晉、蒙接壤地帶,緊靠華北,距離京、津、塘和環渤海地區較近。
縣內交通便捷暢通,神(木)-朔(州)、準(旗)-神(木)、準(旗)-朔(州)鐵路穿境而過,以神府高速公路、府店公路為主骨架,府準、野大、府墻、府王、孤武、桃田、魏哈、府廟等公路與周邊地區路網相互銜接,大石一級等一批由地方投資興建的高等級公路正在建設(大石一級一期工程全長50公里全線貫通),全縣 “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70%的行政村達到通暢標準,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2017年,府谷以貫徹省市黨代會精神為主線,聚焦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總要求,瞄準將全縣人民帶富、帶好、帶健康的目標,謀大事、抓發展、促落實,推動發展動力和活力加快釋放,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勢頭,開創了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的嶄新局面,在上半年縣域經濟監測考核中位列全省78個縣之首。1-7月份,全縣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54億元,同比增長7.4%;完成財政總收入48.95億元,增長112.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73億元,增長138.71%;固定資產投資45.44億元,增長29.68%。城鄉居民兩項收入分別為16684元、6450元,分別增長7.2%、7.6%。
主要工業產品穩定增長,全縣生產原煤4571萬噸,同比增長23.07%;洗煤1926萬噸,增長42.95%;蘭炭598萬噸,增長66.97%;電石48.96萬噸,增長30.63%;鐵合金34.58萬噸,增長26.62%;金屬鎂24.21萬噸,增長10%;甲醇12.71萬噸,增長42.81%;尿素15.3萬噸,增長5.23%。
丁喜才
丁喜才,(1920-1994)麻鎮人。天資聰慧,嗓音特好,自幼酷愛陜北民間藝術,經常跟隨父輩學唱賣藝。在戲班子里,他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成為晉陜蒙地區有名的民間藝人。1948年1月府谷解放后,他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業余文藝宣傳隊。由于他精通地方傳統曲目,加之演技精湛,在參加地區、西北局匯演時,屢屢獲獎。在1953年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再次獲獎。會演后,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特聘他到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民間音樂、榆林小曲,并先后擔任上海音樂學院講師、副教授,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在演唱和教學實踐中,他大膽地把陜北二人臺和綏蒙二人臺進行融會和嫁接,為繼承和發展陜北二人臺音樂做出了杰出貢獻。由他改編的《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陜北民歌,經其學生鞠秀芳演唱風行全國,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金獎。
王嘉胤(?-1631年)
明末農民起義早期首領。府谷縣人(今陜西省府谷縣黃甫鄉寬坪村人)。崇禎元年(1628年),因年荒乏食,會同吳延貴等組織當地大批災民揭竿而起,公開打富濟貧,與官兵相抗,從而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王嘉胤起義后,響應者蜂擁而至,高迎祥、王自用等帶領人馬主動遵從王嘉胤的號召,共同行動,一時,革命蜂火燃遍陜西,并蔓延到晉、寧、甘、三省,這時起義隊伍已發展到兩萬多人。崇禎四年(1631年)義軍遭受曹文詔重兵圍攻,轉占到山西陽城一帶,在陽城戰役中,不幸被奸細殺害,時年40余歲。
王嘉胤曾為邊兵,后逃亡歸里。崇禎元年因年荒乏食,率眾起義于府谷。后陜西白水縣的王二從澄城率部來投,聚集人馬六千多人,最早舉起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旗幟。王二陣亡最早,而王嘉胤稱王、設官發展到三萬多人,轉戰于陜西、山西、甘肅等地,聲勢浩大,曾擊敗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率領的明軍主力。
明末農民起義以后的領袖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王自用等早年都是王嘉胤的部下,只是由于王嘉胤1631年犧牲后,李自成、張獻忠才出了名。
據明末清初王嘉胤同族、同鄉的記載,王嘉胤死于他的妻弟張立位和同族兄弟王國忠之手。張立位在明末崇禎初年投到明朝延綏東路孤山總兵曹文紹帳下為兵伍。曹文紹在山西陽城縣于王嘉胤的義軍激戰,義軍士氣高昂,王嘉胤指揮有方,明軍屢戰屢敗。張立位說他是王嘉胤的妻弟,可用假投王嘉胤義軍的辦法,等待時機謀殺王嘉胤。這樣,張立位受曹文紹的派遣,就到了王嘉胤那里,被王嘉胤封為帳前指揮。
1631年,王嘉胤在晚上醉酒熟睡中,被潛入帳內的張立位、王國忠兩人合謀殺害。
王國忠和王嘉胤是同族、同村,王嘉胤起義軍到了府谷縣黃河東岸山西省河曲縣時,他投奔到王嘉胤義軍隊伍,后與張立位合謀,殺害了王嘉胤。
張立位殺害了王嘉胤后,被崇禎帝封為左衛協副將,他是在山西殺虎口與清軍戰斗中負傷重傷不治去世的。死后被追贈為龍虎將軍。
王國忠殺害王嘉胤后,被封為蒲州協副將,后在與李自成義軍中戰斗失敗被明廷免職,不敢回原籍府谷,寓居綏德,后被李過攻破綏德后,奉李自成之令,將殺害王嘉胤的兇手之一,農民起義軍的叛徒王國忠就地正法。
也算是,慰藉了王嘉胤的在天之靈。
佘太君,名賽花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陜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陜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后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颊厶,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折繼閔,曾任麟府路駐泊兵馬鈐轄、知府州軍州事,死后贈太尉,(折惟忠之子)。
折嗣倫 唐麟州府谷鎮遇使;
折從阮(折從遠) 永安軍節度使(佘太君祖父);
折德扆永安軍節度使(折太君之父);
折御卿永安軍節度使贈太師,燕國公(折太君之弟);
折惟忠 永安軍節度使(折御卿之子);
折克行 知府州(折繼閔之子);
折可大 知府州(折繼閔之孫);
折可存 忠訓郎,閤門祇侯(折繼閔之孫);
折可求 右武大夫、知府州,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檢使,兼河東第十二將同管勾麟府路軍
馬公事(折繼閔之孫);
折彥文 成忠郎,閤門祇侯(折繼閔曾孫);
趙镈
趙镈 1906年生。陜西省府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受黨的派遣到黃埔軍校學習,任我黨地下連支部書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北平、天津一帶從事地下工作,前后兩次被捕,坐牢7年,在獄中,他擔任黨支部委員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他和薄一波、楊獻珍等同志一起組織難友堅持斗爭。1936年“西安事變”后,趙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先后去冀東、津南、冀南、魯西等地擔任黨的領導職務。1940年3月,趙镈調任魯南區黨委書記兼魯南軍區政委。 1941年10月27日,國民黨五十一軍六八團團長張本枝,糾集土頑王洪九部共千余人,襲擊我魯南區黨委機關駐地-四縣邊聯的銀廠村(現屬于蒼山縣),區黨委書記趙博因保護黨的秘密文件,不幸被捕。11月13日,他被秘密活埋在九女山下,同時有20余人遭到殺害。這就是國民黨頑軍制造的駭人聽聞的“銀廠慘案”。
劉素菲
馬占山
馬占山 (1884-1950年),字秀芳,吉林省懷德縣人,原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1938年,日寇多次進犯府谷,馬占山部配合國民黨楊仲璜營等和府谷縣抗日義勇軍重創敵人。馬占山在哈鎮期間,在堅守河防的同時,積極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在文化、慈善、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944年,他捐資15萬元,興建了中山中心學校 (今府谷縣哈鎮學校前身),在校內修建了秀芳圖書館、中山堂等。為了改變重男輕女的封建習俗,還鼓勵女孩子上學,給女生每人發制服一套。保留至今的秀芳圖書館為二層建筑,坐北向南,4米見方,F為府谷縣重點保護文物建筑,為今哈鎮轄區青少年德育基地。同時,馬占山看到哈拉寨封建思想濃厚,常有棄嬰現象,又拿出錢來創辦了一所育嬰堂 (舊址在今哈鎮惠家溝),收容被遺棄的嬰兒,雇請保姆撫育成人。馬占山還積極發動官兵協助地方修橋補路、修理河堤、開辦紙坊、油坊、軍鞋廠等,發展地方經濟,并設立集市,加強蒙、漢物資交流。馬占山將軍治軍嚴肅,對官兵一直管束極嚴,軍紀森嚴,對違反軍紀和有損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堅決予以嚴懲。